学术讲座

      202381112广


讲座伊始,游览老师先向与会师生简短地介绍了樊超老师的学术经历。跟随牛军老师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的经历为樊老师打下了扎实的历史学考证基础,这也使他日后能够得心应手地在学术中将外交学与历史学融会贯通。樊超老师则向与会听众提出建议,希望大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建立甄别、判断信息真假的学术态度和良好习惯。樊老师指出,国际关系学科的一大薄弱之处在于对证据缺乏重视,而历史学的考证精神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在前三讲中,樊超老师先向与会师生介绍处理外交事务过程中需要掌握、运用的各种技能。第一讲课程主要围绕外交情报学展开。樊超老师首先指出,外交情报的本质是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樊老师讲解了公开情报调研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在当今社会,谍报工作受到道德原则和国际法的双重约束,已不被视作获取外交情报的正当手段。因此,如何凭借智力与经验处理公开情报成为现今外交情报学的关键问题,其方法与理论层面的根据建立于人“可被理解”的基础之上。

樊超老师随后介绍了外交情报的三大来源,并讲授在外交工作中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和交流技巧获取有益的信息、利用经验常识和多方对比甄别公开情报的真伪,从而撰写出兼具业务、智库和理论层次的调研报告。樊老师列举了几则实例,就情报所隐含的信息与大家进行交流,同学们在思考与讨论中对外交情报的分析处理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第二讲课程“外交外事礼仪”中,樊超老师梳理了外交外事中的常见礼仪。在迎送、宴会、文化招待等各个环节。主宾双方都需要在着装、布场等各个方面遵守相应的礼仪规则,这些外事礼仪大体上延续了国际上外交成例,遵循平衡、对等的原则。礼宾礼仪在外交工作中具有规范秩序、释放政策信号的作用,同时能成为外交人员提供互换情报的社交平台。

在第三讲“外交谈判技巧”,樊超老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为同学们介绍了外交谈判的定义,提出外交谈判有别于商务谈判,以信誉与长期效果作为基本原则,不能使用诡诈手段。此外,樊超老师结合多个外交案例,从如何开启谈判、明确谈判目标、评估筹码、谈判中的规则与禁忌、施加压力以及切分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讲述,阐释外交谈判的具体步骤及相关方面的技巧。本讲最后,樊老师就外交谈判周期长、内容多等特征,建议大家在研读相关档案时应有耐心、从细节中发掘出新的视角。

在最后一讲“外交技术与外交史研究”中,樊超老师首先结合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积累的经验与治学心得,总结出外交史研究的程序与规范。文献综述是研究、写作程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樊老师认为,文献综述的写作主要应完成两件任务:一是根据观点、观察视角的不同分类总结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二是运用逻辑思考能力和证据辨析已有观点。而在论文选题环节,樊老师简述了本人在博士论文选题阶段,从选定大致方向、不断细化直至发现疑问的过程,以自身经历为同学们作出示范。

接着,樊超老师介绍了外交史研究的理论路径。对研究者而言,合理运用理论不但可以在理论层面升华论文,也能够引导研究者从细节中发现、解决问题。例如外交史叙事理应具有连贯性,对单一外交事件的记载也需有始有终,因而研究者可以关注现有叙事中存在的空白,从中发掘问题、为外交史叙事补苴罅漏。不过,理论本身的解释力和应用范围都具有限度,在进行研究时应先有叙事、后套理论,防止出现机械套用、强行论证的情况。

最后,樊超老师向师生讲授外交史研究的技术路径,列举可用的史料种类、选用原则及史料分析的科学方法。同时,研究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审慎的治学态度。樊老师最后以钱其琛《外交十记》为例,明了谨慎辨析、运用材料的重要性。

主持人游览老师在总结中表示,樊超老师深入浅出的课程以及细致的案例解读,帮助同学们了解到外交领域的相关知识,从跨学科视角为外交史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他同时指出,“史海新舟”系列课程秉持“历史+”跨学科交流精神,可以帮助同学们开拓学术视野,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与会的同学们也纷纷提出各自在外交技术与外交史方面的问题,同樊超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为期两日的活动圆满结束!